《青山不老》教学设计优秀

时间:2025-02-04 05:00:44
《青山不老》教学设计优秀

《青山不老》教学设计优秀

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,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,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,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。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?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《青山不老》教学设计优秀,欢迎阅读与收藏。

《青山不老》教学设计优秀1

学习目标:

1、 我能掌握“治理、归宿、荡漾、领悟、风雨同舟”等词语。

2、 我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,了解课文内容。

3、 我会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,感受老农改造山林、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,从中受到启发。

学习重难点:我会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,感受老农改造山林、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,从中受到启发。

知识宫阅读闯关探新知

闯关一:初读 ,扫清字词障碍

大声朗读一遍课文,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,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。

肆虐 盘踞 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 归宿 劲挺 淤泥 荡漾 领悟 不紧不慢

闯关二:再读,知大意、理脉络

快速浏览课文,边读边思考:

本文通过描述一位山野老人,面对自然条件的( )和生活条件的(),义无反顾地( )工作中,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地区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,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,赞扬了( ),( )的精神和( )的`情怀。

闯关三:三读,细品味

比喻、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形象,情景交融、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!

走进青山,欣赏风光美

我能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青山的总体印象:

空气( )、天空( )、草原( )。

1、 我发现作者是通过这些景物依次描写出了青山的美丽风光: 等。我能用红色笔画出最喜欢的句子,用蓝笔批注自己的感受。

2、作者是为什么把景物写得这么美的?我要找句子好好体会体会。

3、这些句子写得这么美,我要多读几遍,把它们背诵下来。

闯关四:四读,有提升(默读全文)

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“青山是不会老的”的意思?

通关卡:(检测)

同学们,让我们来展示本节课的收获吧!(达标,时间为5分钟)

听写词语

知识宫闯关须知:

1、自学闯四关,闯过一关,画一个笑脸。

2、没有完成任务先与同桌一起探究。

3、最先闯过四关的

同学帮助没有完成导学案的同学闯关;同桌不能解决的,组内解决;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写到小黑板上。

4、过关小组组长报到得分。

反思栏:

我的不会、易错点是:

已解决:

待解决:

欢迎来到演练场大显身手,相信你的大胆展示会给小组带来荣誉,给课堂带来精彩生成!加油啊!

演练场展示提升秀技能

演练一:画出本课的知识树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。

演练二:

1、朗读PK秀。我能找出描写景色美的句子,读出自己的感受

(形式可以多样:小组比赛,还可以发起挑战)

2、背诵大比拼。青山的美景令人陶醉,我想把优美的句子、段落积累背诵下来。

演练三:读后抒怀

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?

演练四:联系课文内容,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“青山是不会老的”。

检测:同学们,让我们来展示本节课的收获吧!(分层达标,时间为5分钟)

《青山不老》教学设计优秀2

《青山不老》是一篇略读课文,文章脉络清晰,重点突出,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,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,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。课上完了,我结合学校提出的“高效”课堂的精神,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。

一、目标明确,重点突出

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: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,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,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。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,且层层深入,感受老人的精神。教学过程清晰,流畅,重点突出。

二、课堂动静结合,学生自主学习

课堂以大问题统领,“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”,“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”,“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”,“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”,“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”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,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,思考问题,通过有感情地读、悟,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,保护家园,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,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。

三、巧设铺垫,难点突破水到渠成

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,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,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,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,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,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,“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,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,他不改初衷。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,他继续种树;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,他仍在种树;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,他还是选择种树;……”通过有感情地朗读,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,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,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,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,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。在此基础上,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,就水到渠成了。

四、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'培养

选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,用一个词概括大、小环境的特点等设计,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,抓住关键词句,进行理解概括,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,体现了语文的工具行。

五、课堂反馈及时

课堂上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反馈,课堂的最后5分钟,出示自己设计的课堂练习题,要求学生当堂完成。这些练习针对性强,是本堂课的重点,学生完成的情况较好,说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学习。

存在不足:

1、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较单一,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,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。

2、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,未设置相应的情境,若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表示环境的图片,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,可以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。

3、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。

4、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多,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,齐读的形式较多,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。

在我看来,“高效”的课堂更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,从高效来看,在这一节课中似乎有了一点儿踪影,可是高效的语文课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实,而且是有艺术性地展开,我的课堂中是缺失的,这也是我的困惑,情感的感染势必要创设一些情境,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,可是一堂课40分钟,要实现高效,应怎样处理呢?今后要积极摸索。

万变不离其宗,让学生 ……此处隐藏6205个字……p>

【教学重点】:理解老人创造的`奇迹,理解青山不老

【教学难点】:理解青山不老

【教学过程】:

一、揭题,初读课文

(1)揭题

(2)大声读课文,读准生字,读通课文。

(3)学习生字词

(4)概括课文主要内容

二、再读课文,理解了不起的奇迹

1、老人创造了怎样了不起的奇迹

2、老人在什么环境下创造了了不起的奇迹

三、研读课文,感悟老人的精神

1、结合课文内容,说说老人在植树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与痛苦?在困难与痛苦面前,老人仍然种树,说明老人具有什么精神?

2、老人为什么非要种树?

3、议一议,“另一种东西”指什么,“与山川共存、与日月同辉”的是什么?

四、总结课文,说说青山不老。

五、课堂练习

《青山不老》教学设计优秀9

  【教学内容】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本:16《青山不老》(人教版—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)

  【教学目标】

  知识与技能:1、读读记记“治理、归宿、荡漾、领悟、风雨同舟”等词语,并对肆虐、盘踞、淤泥等词语有一定的认识。

2、了解课文内容,理清叙事顺序,掌握关键句词的用法。

3、培养一定速度的默读方法并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。

  过程与方法:1、以恰当的速度默读和略读课文

2、能用多种方法(借助词典,联系上下文,利用生活经验等)理解词句和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

3、通过阅读引发思考,敢于质疑,以及口头和书面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

4、联系实际生活,展开联想。

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

1、通过本课的学习,感受老农改造山林、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

2、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、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,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,保护环境。

3、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,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,尽一份自己的力量。

【教学重难点】 理解文章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,感悟老人对家乡的情感和伟大的精神,以及深化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沟通和认同。

【教学工具】课件pocomaker

【教学时间】2课时

  【教学过程】

第一课时

  一、课件导入

1、讨论:学生自由简单阐述对我国环境破坏的认识,进而推入对土地沙化的了解——3分钟

在这个环节中,教师给以最大的空间,让学生

2、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,为学生展现现实、感性的土地沙化状况,从而挖掘文章创作的特殊的社会背景,加深对文章的理解——5分钟

师:看完这个短片,你们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一起来交流一下吗?

是的,风沙防治刻不容缓,社会各阶层也日益增加对沙化的关注,而那些默默奉献,不求回报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。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晋西北,探望一位为环保事业无私奉献的老人。(板书:青山不老)

二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

1、默读文章,同时并不提前浏览文章的“阅读提示”(培养学生的自我独立理解的能力),注意控制好时间——3分钟

2、引导学生勇于讨论和交流对文章首次感性认识,尝试地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——6分钟

(先介绍晋西北的地理位置)

师:主人公是谁?他有什么样的特点?(晋西北的一位老人;老——81岁、瘦小、孤单一人) ( 板书:人物、特征)

通过初步的了解,谁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觉得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事情。(板书:事件)

(先让每个学生牛刀小试,问题由浅入深)

3、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:15分钟

要求读准读顺。朗读中画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,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音和词义。

重点词语:肆虐、盘踞、淤泥、归宿、风雨同舟

〔1〕阅读“课文提示”,带着提示的问题自读课文

①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(一位山野老农,用15年的'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绿化了8条沟,造了7条防风林带,3700亩林网.)

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这一奇迹的(是在自然条件极度恶劣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辛的情况下创造的)

〔2〕说说文章中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,为什么?

〔3〕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?作者又是以怎样的顺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?

三、课时总结——2分钟 师:通过对文章信息的提取,我们基本上整体感知了课文;同时同学们还就作者的叙事意图进行了大致的品论,好,下节课我们可以从作者的表达语言来对文章主旨进行深刻的分析。

  第二课时

  一、品味语言,理解句意

师:同学们,上节课我们已经概括了文章的要点,并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。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。(板书:16、青山不老)

1、朗读第1段,展开想象并思考段中两个“全”字体现了作者此时此刻什么样的感情。 3分钟

2、朗读第2段:5分钟

①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,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,是干旱、霜冻、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。三个“是”突出了什么,又暗含作者怎样的情感?

②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,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,竟创造了这块绿洲。体会“竟”字的意义。

3、浏览第3——6自然段:15分钟

①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,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。

“种树是选择,青山是归宿”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心情?

②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,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。

这里除了告诉我们这里的山改变了形貌,更蕴藏着什么?(老人们的精神在祖国各地无处不在,我们的自然环境也在逐渐改善。)

③ 理解第3、6段省略号和破折号的用法和作用。(板书:…… ——)

④ 联系上下文,说说老人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?再联系实际生活,感受周边像老人一样的人。

使学生联系实际、展开想象,感悟和敬仰为环保事业做出的精神。

  二、升化主题——7分钟

1、“老人拄着拐杖,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。我不禁鼻子一酸──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。”终有一天,老人会不再出来,那我们保护环境、绿化环境的事业该何去何从?

让学生自主产生社会责任感,引导学生共同参与保护地球家园的行动中。

2、学习课文以后,你对“青山不老”又有什么认识,同时也产生哪些问题?(板书:青山不老)

  三、课堂小练笔(6分钟):

以“青山是不会老的”写一段自己的感想并交流所写感受。

【板书设计】

16、青山不老

人物:老人

特点:81岁、瘦小、孤单一人

事件:

青山不老

《《青山不老》教学设计优秀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